
24小時急救電話:0735-6626120
咨詢熱線:0735-6622490

護理園地

平分秋色——秋分
發布時間:
2021-09-23
9月23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秋分——“斗指己為秋分,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,又適當秋之半,故名也。”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,從秋分起北半球晝短夜長將越來越明顯,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,氣溫漸降從而步入深秋。秋分之后,涼燥主氣,易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。
秋分養生重建脾胃
秋分節氣過后漸入深秋,此時易誘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。中醫認為,秋分應養生養脾胃。飲食應以溫、軟、淡、素、鮮為宜,定時定量,少食多餐,不吃過涼、過燙、過硬、過辣、過黏食物,避免暴飲暴食,戒煙限酒。此外,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、菜瓜都不能多吃,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。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,如明代李挺認為“蓋晨起食粥,推陳致新,利膈養胃,生津液,令人一日清爽,所補不小”。在配制這些粥品食療時,不妨選用一些中藥,如枸杞、懷山藥、黃芪、黨參、茯苓、丁香、豆蔻、桂皮等,可以提高保健強身、預防疾病的功效。
秋分養生防秋郁
俗話說“傷春悲秋”,這個節氣更容易觸發抑郁情緒,尤其是中老年人。若是不注意精神養生,身體就容易出毛病。那么為什么秋季特別容易使人傷感?有什么方法可以緩解中老年人的抑郁情緒?中醫認為從“天人相應”來看,肺屬金,與秋氣相應,肺主氣司呼吸,在志為憂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,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、花木凋零、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,常在心中引起悲秋、凄涼、垂暮之感,易產生抑郁情緒。因此,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。否則,“思為脾志,敏感多疑則過思,過思則傷脾。”傷脾則會出現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頭昏、乏力、心慌等一系列所謂“心衰”的癥狀。
秋分睡眠養生法
中醫認為,秋分時節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、閉藏,秋分以后,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。那么人們在睡眠方面,應做好哪些的調整?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以養“收”氣;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祖國醫學認為,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,因此,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,起居睡眠有其原則。
“秋光幾一增,在候已無雷,顯氣凝為露,嘉禾秀出胎。”秋分的“燥”不同于白露的“燥”,秋分的“燥”是涼燥,而白露的“燥”是“溫燥”,可以多吃些溫潤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日漸涼爽的秋日,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,以使人體有抗御寒冷的能力,所謂“春捂秋凍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,不同于青壯年人,對冷的敏感性較高,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,早、晚應多穿些衣服,避免受涼感冒。
關鍵詞:
→ 相關資訊
暫無數據


掃碼微信公眾號

掃碼進入服務號